2017/9/4

〔生活。散步在索斯特〕教堂篇。索斯特最古老的教堂Petrikirche(彼得教堂;St. Petri-Pauli Kirche 聖彼得-保羅教堂),有著最美的玻璃十字架與玻璃祭壇-Petrikirche


不算大的索斯特老城區,有著好幾座教堂,密度之高令我訝異。初期的「老城」可是比現在看見的還要小上許多,那個時候的「老城區」只涵蓋了兩間教堂。一間是Patroklidom( Patrokli為索斯特的守護聖人), 是我下一篇教堂篇想介紹的;另一間則是這篇要介紹的Petrikirche(彼得教堂,也是St. Petri-Pauli Kirche 聖彼得-保羅教堂), 索斯特最古老的教區教堂,也是一間福音派(德文:evangelisch)教堂。

彼得教堂保留了四種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羅馬風、晚期羅馬風、哥德式(三層洋蔥鐘塔下的第一節塔身)、巴洛克風格(三層洋蔥鐘塔部份)。
「彼得教堂」是我幾乎每週都會去點蠟燭的教堂。

在德國不像在新竹,可以常去金山寺跟菩薩請安說話。直到來到索斯特,走進「彼得教堂」,看見那漂亮的玻璃十字架以及彩色玻璃窗,我就好喜歡這座教堂。後來當然也陸續的拜訪在老城裡的其他教堂,各有特色,各有吸引我的地方,時不時我也會去走走看看。不過會每週(只要在索斯特或沒忘記)去感謝老天爺、去祈禱的教堂,還是這座「彼得教堂」。
「彼得教堂」(Petrikirche)約莫在索斯特老城圓心位置,在老城區可以從好幾個方向看見它的三層洋蔥鐘塔,我非常喜歡這巴洛克風格、造型古典優雅的洋蔥鐘塔,從老城的不同地方望向它、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它總是讓人百拍不厭。

 

 @這是我最最喜歡看見洋蔥鐘塔的角度,也是早期索斯特在地畫家鐘意的作畫角度之一

@今年年初難得積了一些白雪。

教堂的入口在西邊,偶爾可以從教堂北側偏西端的門口進入。不過在2018年時考量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等能方便進入教堂,教堂北側偏西端的門也正式成為入口,通往教堂空間的階梯上搭建了無障礙空間步道。

(啊,先解釋一下地理位置。火車站位在老城的北側,所以從火車站進老城,就是往南走。教堂北側,就是朝向火車站的地方。)

@教堂入口的門-教堂入口大門後方是往下走的短階梯,請小心。:)

從教堂正門進去的第一個空間,是整個教堂中最古老的空間,也是羅馬風格建築空間。這空間有著3對立柱,頂端的四方型柱頭都做了相當程度的裝飾雕刻,年代久遠,相當少見,也難怪學習宗教藝術這方面的Kerstin一看到就驚呼。也真要如她這般的內行人才能一看就知的門道。

此外,幾根立柱上還有好幾道直線刻痕。以前的人隨身若佩帶著劍,在進入教堂時將劍砍劃於柱子上,經由這儀式表達自己是以非武裝的態度拜訪教堂。2018 update:不過後來在2018年再次參加教堂登高導覽時,導覽員說,這些刻痕是當時持劍的人利用石柱磨劍,所以柱身才滿是刻痕。呃,看來說法還不只一種。

@三對羅曼式柱頭,三款雕飾




在羅馬式(羅曼式)空間的右邊是一座我覺得是洋蔥,但設計概念是荊棘灌木叢(來自住荊棘中的上主,摩西對神的描述)造型的燭臺,它是我至今為止最喜歡的教堂燭臺。教堂內會先點上一根較粗的蠟燭,也總是插在同一個燭座。我會在鐵盒中先投入60cent(每根蠟燭的費用),從旁邊的燭盒拿取細長的白蠟燭,從粗蠟燭引火點燃個人蠟燭後再找個圈型燭座插著。不過也有碰到教堂忘了點燃粗蠟燭,或是粗蠟燭的火淹滅在燭淚中的時候。那麼我還是會將細長白蠟燭插在旁邊,或者幸運的話,先生有跟我去,就可以跟先生借賴打。

這個燭檯在2018年初時整理過,燭座的部份則是更換成如下面照片的模樣,點蠟燭的費用還是60cent, 但提供的蠟燭變短了。




接著,我會朝著玻璃十字架走去,找個座位坐下來,以我的方式祈禱,並且不厭倦的欣賞眼前的玻璃十字架與玻璃祭壇,還有它們背後,聖壇空間的彩色玻璃窗。
玻璃十字架、玻璃祭壇,都是屬於近代的設計。它們獨樹一格,既耀眼又相當融入這座樸素的綠沙岩教堂(關於綠砂岩,也是索斯特的特色,之後會再介紹)。我總是滿懷期待的帶著來訪的同事朋友來看我最愛的玻璃十字架與祭壇。它們的存在,讓彼得教堂更顯其獨一無二。

@穩重、透澈、潔淨,與眾不同的玻璃十字架






在二戰時,教堂也有大規模的損壞,二戰之後新安裝上的玻璃彩窗的設計非常可愛。

主聖壇(中央聖壇)的彩色玻璃窗有著有趣的線條,舒服斑斕的色彩配置。一幕幕的聖經故事畫面,教徒大概一看就知道。我不是教徒(但我相信我信的Gott不介意我也愛我的菩薩),所以花了功夫配著介紹對照每一幕。看懂的時候,相當開心。我在這兒並不多解釋聖經故事,只簡單介紹幾個畫面。我想跟我一樣不是教徒或是認識不多的,就跟我一樣,有個概念就好。對了,這些彩色玻璃窗的閱讀的順序原則上是從左到右,由下往上。


比方說,這是施洗約翰指著代表耶穌的「上帝的羔羊」。

下面那格紫色的表現是「聖母領報」,上面那格將人物服飾配以綠色的是伊莉莎白(施洗者約翰的母親)見懷孕的瑪麗亞(耶穌的母親)。雖然不太能確定,但我覺得左邊那位較像大腹便便的瑪麗亞。

@耶穌受洗。在左邊人物左邊有代表聖靈的鴿子,表示這位是耶穌,那麼右邊這位就是施洗約翰。
@耶穌復活後以園丁模樣出現在抹大拉馬利亞(Mary Magdalene)面前
 @最後的晚餐:但我怎麼算都只有12位。猜想是沒把叛徒猶大畫進去。

@最右側的這排彩色玻璃窗戶以聖靈降臨日(德語:Pfingsten)為主題,為復活節50天後,又稱五旬節。最下方左邊人物是持著天國鑰匙的使徒彼得。右邊聖經的畫法很有趣,好像長了許多帶輪子的腳。
@注意到最下方左邊數來第二個,是Q版的北萊茵威斯法倫(半音半意譯的Nordrhein-Westfalen, 索斯特所在的邦)邦的盾徽。

在南北兩側聖壇彩色玻璃窗風格又跟主聖壇的不一樣,可是依舊相當合拍。在北側聖壇的兩扇彩窗呈現的是舊約裏的場景,有一般人知道的,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以及諾亞方舟的故事,包括摩西十誡。
@諾亞方舟以及啣來橄欖葉的鴿子
在南側聖壇的那兩扇則是呈現使徒彼得的故事,也就是這間教堂的守護聖人。如果有來索斯特,真的要好好的閱讀或欣賞這整片如同漫畫格放的彩色玻璃窗。
教堂內的北側牆面也還保有13世紀,可能原先位在中央聖壇的,修復過。窗上的兩位使徒,持鑰匙的是使徒彼得,左邊持寶劍的是使徒保羅。

在北側聖壇有一座受洗池,池蓋上繪的是耶穌受洗,受洗池體有兩面年代久遠的雕刻,一面是三王,一面說是耶穌受洗,不過對我而言實在難以看得出來受洗的畫面。
@耶穌受洗
@三王
步下北側聖壇樓梯時不妨留意一下,這邊的柱面上還有二戰時受到砲火攻擊的孔洞。



在南側聖壇空間則有一座中世紀的祭壇。「彼得教堂」內原本的祭壇是巴洛克風格,毀於戰火中,後來曾以這座祭壇暫代一會兒,現在的祭壇則是前面所提到的玻璃祭壇。


這座中世紀的「祭壇」是在16世紀中由索斯特一位商人(同時又擔任類似地方政府官員角色)Klepping家族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訂製捐贈的。其實它原本並不是祭壇(Altar),而是祭壇裝飾(德文:Retabel)。不過在這兒就還是稱它為祭壇吧。因為年代久遠,祭壇中間的木雕物件有些遺失了:比方說在十字架上看不到耶穌,以及遺失的可能是天使報福音或是耶穌出生的馬槽場景也不太能確定。


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在於,有兩格的左下方木刻人物看起來一樣。據推測這些人偶多是大量刻製,再依場景要求來選取與配置。

@比較下面兩張照片中的左下角那一組人物型態。
@又,Kerstin跟我都覺得這組人物最左邊那位造型有點像馬丁路德


祭壇的雙翼畫有幾則聖經故事場景。下面照片中是猶大之吻。我看這畫時總是被畫面左前方的人物吸引目光,而猶大親吻耶穌(用親吻來出賣耶穌)是在右側,第一組人物的後方。若不是讀了解說,我會一直以為主角是前面打殺的人。

不過這裏我想要提的是,在早期要畫一個主題場景時(不限聖經宗教主題),很多人都會以某位「大師」所作的畫為範本,人物構圖場景配置幾乎一樣(臨摹?),像這幅就是模仿自杜勒(Albrecht Dürer)的創作。

關於這點,雖然書上也同時貼有杜勒作品來做比對,但我對這現象還有點懵懵懂懂。直到六月份在都伯林參觀畫展時,看到現場展示的畫作中,大師級的畫作旁邊掛著模仿的畫作。一開始我還覺得「啊?抄襲得這麼嚴重啊?」,在讀過一旁的文字說明,才瞭解了當時這些臨摹現象很是普遍。

側翼後方也有畫。其中一格-也就是下面照片中間-畫的是捐贈者Klepping的四個兒子。由於在製作時,他的兩名兒子已經不在世上,因此在畫中他們兩位的臉被塗暗,且頭上有十字,只有另外兩個兒子的畫像還是看得到臉。


祭壇看過了,來看講道壇(德文:Kanzel)。

有一次進到教堂時,碰上一位老先生跟我介紹教堂。老先生並不是在教堂服務的人,他是退休的消防隊員。 除了跟我說明,這座「彼得教堂」的空間由小而大的變化等等,也提到這講道壇。他跟我說,這是後來有了福音派後才設的,在馬丁路德將聖經從拉丁文翻譯成市井小民有機會聽得懂的德文之後。不過,畢竟我沒真的參加過彌撒或禮拜,這樣的儀式中,究竟主持的神父/牧師是在祭檀前或是何時在講道壇傳福音,我就不知道了。倒是我先生最近有跟我提,也許找個週日到「彼得教堂」做禮拜吧。嗯,那就等屆時有更一層的認識再來補充或修改了。

唉呀,講道壇(Kanzel),我還沒講完。這講道壇跟洋蔥鐘塔都是巴洛克風格的。在講道壇上有五位使徒的雕刻:四福音書的作者(聖馬太、聖約翰、聖路加以及聖馬可)與聖彼得-這間教堂供奉的聖人。

從雕像身邊是天使或是哪一種動物可以判斷出四福音書的作者,這在愛爾蘭旅遊文中有寫到。至於講道壇上的聖彼得雕像不是跟彩色玻璃窗一樣,搭配一把天堂鑰匙,而是一隻公雞,應該是從「雞叫以前,彼得有三次不認主」故事中取用而來。
@腳邊站著(翼)牛的是聖路加的雕像。
@腳邊站著公雞的雕像就是聖彼得
@講道壇底部有四個女性模樣的雕刻,其中三個代表信望愛,不過還有一位抱著圓柱的,代表強壯、堅強、或是力量的意思。除了信望愛三德之外還有一德?
代表信望愛中的信
代表信望愛中的愛
走上講道壇的階梯大部份都是沿著柱身盤旋而上,不過在這間教堂內,階梯是在厚厚的柱身內,很特別吧?
朝入口方向往回走,這兒左右兩邊的方形立柱上各有一幅耶穌受難的壁畫。一幅是紅底,一幅是藍底,均是相當久遠的壁畫。

「彼得教堂」中的壁畫或拱頂紋邊等等,都曾長年被粉沙漿覆蓋。如今能看得還算清楚的不多,而這兩幅「耶穌受難」畫作是可以近距離觀看的。

@紅底的「耶穌受難」畫作
@藍底的「耶穌受難」畫作
@藍底畫作右下方畫了一個我覺得是在做鬼臉,但書上說是在吹口哨的人(穿藍衣)
@另一幅壁畫,已經很不清楚了,但看得出應該是三王拜訪剛出生的耶穌
@這是位在二樓柱面上的壁畫


管風琴所在的位置:以前國王來到教堂時,要跟平民百姓分開坐,就坐在這個空間。據說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紅鬍子國王(Friedrich I Barbarossa)有來過。

好了,結束教堂內部的參觀,我們到外面看一下。(啊~還有啊?XDDDDDD)

再講一點點就好。

我想要介紹大家看的是教堂南側入口的青銅門與青銅門上的浮雕。

浮雕刻的是使徒約翰在油鍋中的場景,引人注意的其一是,坐在右邊的羅馬皇帝Domitian翹著腳坐著,很是悠哉享受眼前情景的樣子;其二是,最左邊的那個天使蓄鬍。場景中,上帝的手對比著皇帝的手、天使拿的權杖對比著皇帝手上的權杖。
@最左邊蓄鬍的天使

青銅門上也刻有10格場景,只不過我只看懂聖米歇爾屠龍;

 下面這一格畫面我不知道是在說什麼,但總有一種被東西砸到臉好痛的感覺;
最喜歡的是下面照片中的這一格:上帝祝福著索斯特~哪兒看得出來是索斯特呢?就是右手邊那幾座教堂造型:第一排教堂中有三球洋蔥鐘塔的教堂就是「彼得教堂」(Petrikirche),最右邊的是「風太大」教堂^O^. 關於「風太大」教堂,以後另闢一篇說。
在教堂南邊的空地上-早期也是墓地-有一座小小的流水池,流水池上有三個吹著管樂器的樂手雕像。這座流水池叫做Der Aldegreverbrunnen. 出生於Paderborn的Heinrich Aldegrever是一位銅版雕刻家與畫家。這三個管樂樂手取材從Aldegrever的一幅銅版畫,流水池建在據說是Heinrich Aldegrever的墓地上,並以這位藝術家命名。

@我看不懂出水口設計,不知道是傳說中的哪種怪獸,亦或是曾出現在Aldegrever的畫作中
@又,這座流水池是由Sparkasse出資招標的

@教堂北側。不是每個秋天,樹葉變色都可以這麼美,不過今年天氣條件好像還挺理想的,我覺得有機會再看到這麼美的秋天景色。


在「彼得教堂」內,大多是很寧靜,只有三兩個訪客,也會有驚喜的時候:比方說碰上管風琴練習;有一次還碰到好多老先生老太太進來。本以為只是一般觀光遊客,不過老太太們很有秩序的一個挨一個坐到椅子上,老先生們則走到聖檀空間站成一弧線,接著,隨著指揮開始練唱。

@偶爾會碰上幾個導覽團體同時進到教堂來,這時候教堂就變得很熱鬧

關於「彼得教堂」,我想說的還有一點點,不過就留到下一篇好了。

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才不想看維基百科文,她是要看的是我的生活。這讓我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因為關於索斯特,我想把我知道的,認識的,嘩啦啦的輕鬆陳述。以照片文章形式跟來過、不曾來過、可能也不會來的朋友介紹我現在住的城市環境以外,也算是我的一種筆記初整理。

@聖彼得教堂前(北側廣場)的聖誕市集情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